北京4月15日消息:近日,美的(000527)、格力(000651)、华凌等空调诸侯随着气温升高开始变得“浮躁”起来。为了寻找新的增长点,上述几家空调企业已经开始陆续将自己的生产基地向成本更低的中西部地区转移,开辟“扩军”的第二战场。
诸侯生变
据《中华工商时报》报道,今年3月,美的集团首次将春茗酒会搬出广东改在安徽芜湖召开。这不仅是会议地点上的小小变化,背后实则是一个“战略转移”矛头的先锋征兆。会议期间,美的首席执行官何亨健宣布:美的在芜湖的规划目标是4年内增长4倍,2005年生产总值达到120亿元,将芜湖建设成为美的集团的国内制造中心和国内营销中心。何在致辞中还说,美的集团今年将在芜湖增加固定投资1亿元,并计划将美的系列小家电产品引入芜湖美的工业区。据记者了解,美的集团已经成立了芜湖企业管理中心,加强对美的芜湖工业区的发展规划、综合管理和资源整合。到2003年,美的在芜湖的产值将达60亿。美的空调事业部将把空调营运资源向芜湖转移,最大限度地发挥芜湖成本低的优势。7月将完成各个项目的工作,物流平台、异地开发平台等都要实施。芜湖在“美的”棋盘上的位置变得越来越重要。
面对美的咄咄逼人的战略转移,另一家空调巨头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也不甘落后,在不久前召开的“广东重点企业座谈会”上,格力董事长朱江洪透露,今年格力将加大江苏、重庆和巴西三个国内和国外厂的产量。其中去年投资1亿元的重庆基地预计今年上半年投产,可年产空调50万台。而国信华凌集团董事陈小石在合肥华凌出口基地的奠基典礼上表示,今后华凌将不断加大在合肥的投资力度,包括逐步在合肥经济开发区投资建设合肥华凌出口基地以及更多的投资项目,并逐步将香港国信华凌的生产基地向合肥转移。另据记者了解,总部设在广州的乐华公司也将会有比较大的战略转移,其在清远的空调机装配线已从3月正式上马,年产量为100万台。
低成本,企业的救命稻草?
各空调企业的战略转移,从长远角度看,转移的不仅仅是生产基地,而是更深层的宏伟规划。据业内人士分析,当前制造业提高利润惟有两种可行途径,一是提高价格,二是降低成本。而提高价格在目前无疑只会将自己逼上绝路,那么就只能在降低成本上做文章了。近年来,空调价格战的压力越来越大,面对珠江三角洲这一高成本基地,空调厂商如果不走出去,生存的道路会越走越窄。美的首席执行官何亨健有句话,“节省的成本,如果变成赢利,那就会很好看;如果变成竞争,那就是武器。”降低成本无疑已经成为珠江三角地区空调企业的救命稻草,此次空调诸侯的战略转移正验证了这一看法,格力董事长朱江洪说出了格力增加江苏、重庆生产厂产量的真正原因,“由于江苏丹阳和重庆的水、电、劳动力成本都较低且有税收优惠,增加驻外厂的产量可适当降低成本。”美的制造营销中心转移芜湖,华凌生产基地转移合肥,乐华扩充清远生产线都是同一道理。
攘外必先安内
面对国外空调跨国公司陆续移师中国,国内空调厂商已经没有继续观望犹豫的时间。业内人士认为,空调厂商除了要在成本上做好文章,同时还要努力开拓异地市场和海外市场。此次空调诸侯异地扩军的意义远不是保守地防守国内市场,异地征战只是“走出去”的前奏。何亨健在芜湖规划会上说,如果连地区都跨越不了,何谈国际化呢?如何管理,如何生产,这在制度上、系统上、流程上、组织上,都要锻炼出来。首先是营运模式调整,形成跨地区的管理结构。更为重要的是,这同时也是一个培养人才、培养职业经理人的机会;其二,还可以回避经营风险。国际化公司都是哪个地方适合发展就向哪个地方转移,它们有这样的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而我们国内同行缺乏的正是这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