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7月30日消息:入主后的新大股东华夏西部投资有限公司以极大的工作热情全身心地投入了对于ST昆百大的后重组,对此,作为ST昆百大的两位“元老”,现任ST昆百大总经理徐斌和副董事长杨惠秋感慨万分,“如果ST昆百大上市以后,领导班子的工作态度像现在,企业管理是现在这样,那ST昆百大怎会走到今天?”他们用内外交困、举步唯艰来形容今日的ST昆百大,华夏入主让他们看到了ST昆百大的希望,同时更让他们焦急。因为,ST昆百大的三大顽症已经是积劳成疾了,严重阻碍了以后重组的顺利进行。
总经理徐斌对ST昆百大的几大顽疾进行了剖析。一是投资战线过长,残局难以收拾。1994年上市的ST昆百大,1995年底实施配股,两次融资共募集资金1.5亿多元。这宝贵的融资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投资收益,反而给ST昆百大带来了灾难——公司拿着钱乱投资,盲目铺大摊子,为公司后续发展埋下了祸根。
徐斌说,仅至1995年底,公司股权投资惠及18家企业,行业分布于实业、商业、宾馆旅游、广告、报社、金融、矿产、建材等,形成了多种经营的格局。发展至今,公司的子公司、参股、控股公司已多达40家,家数之多,领域之广令人惊叹。更叫人瞠目结舌的是,这庞大的投资犹如打了水漂,由于当初的投资项目是因人而设的,投资决策也是董事长一人“拍脑袋”,所以这些子公司(除了房地产公司盈利)都是败笔,亏损、资不抵债、破产……就这样,ST昆百大的利润被很快侵蚀掉了。公司于1994年2月上市,到1995年底净利润已减少了39.83%,从此,公司的净利润极速下滑,至2001年底,公司净利润为-1.475亿元。
二是债务沉重,担保缠身。徐斌列出一串惊人的数字:目前ST昆百大负债9.36亿元,每年需支付银行利息5000万元,现在欠息6000多万元,欠税近3000万元,应收账款1亿多,基本上是呆账。这一大堆的包袱应归结于管理者的荒谬的观念,徐斌说,“当时的领导总觉得借钱好像不用还,担保只是个人情,而没有把担保当作风险和责任,于是才会出现潇洒借钱,豪爽担保。”如今,ST昆百大仅担保就达9000多万元,这些被担保方绝大多数都没有偿付能力,不是被法院查封,就是一个即将破产的空壳,毫无还贷能力。与此同时,ST昆百大自身的银行借贷因无力偿还,利息犹如滚雪球,越滚越大,徐斌举了个例子,一个10层的写字楼空置了四五年,该楼盘应支付的利息加起来,足以买下这个写字楼。
三是经营不善、管理落后。昆明是全国省会城市中外商云集最多的城市,目前,昆明有省外、国外零售企业多达9家,ST昆百大可谓腹背受敌。在此背景下,ST昆百大自身的经营管理又毫无优势而言。据介绍,一般的商业企业从1998年开始就实行了购销分离,而ST昆百大一直是合二为一,这个中原因就是个人利益摆不平。如单连锁业这部分的经营就亏损1500万元,日月大酒店亏损2400多万,驾驶员城亏损近2000万,瑞丽新世纪酒店亏损1500万元等等,不胜枚举。管理混乱的又一体现是,多年的烂帐让公司自己都搞不清库存到底有多少,因为库存一直被当作资产而混为一谈。基于这种外困内乱的背景下,ST昆百大的销售呈逐年下滑的态势,其商业元气消耗殆尽,所剩无几。
在这之外人员危机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作为老国企,包括退休人员共有员工6349人,每动一个人都会牵涉许多问题,而原来的许多子公司都倒闭了,这些企业的员工无法安置。徐斌说,员工安置不好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济南百货就是前车之鉴,数百名职工先后多次到山东省政府上访讨说法,公司大院贴满了许多大字报,闹得天翻地覆。所以减员难成为ST昆百大现任领导班子最棘手的事情。
徐斌认为,ST昆百大的重组确实让人担忧。华夏入主只能说是公司重组的第一步,也是很了不起的一大步,但接下来,如何能尽快铲除往后重组道路上的种种障碍,特别是庞大的债务和人员问题,不下大决心、采取大动作是不行的。现有的措施作用有限,ST昆百大现在真的觉得是捉襟见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