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极其相似的故事可能正在重演。
来自深圳证监局的消息显示,该局已经在对辖区内证券公司推出的定向理财产品进行调查了解,并将对证券公司的风险控制能力和合规运营情况进行评估。
2003年,券商红红火火的集合理财产品被证监会紧急叫停。今年2月,《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开始实施,但是集合理财虽重新开闸却无一例获批。久等的券商开始转而推进定向理财产品。但是,结果也许会和去年相同。
“我们已经收到证监会的调查函。” 一家券商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助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承认。
在已经推出了投资起点超过300万元的基金资产配置类定向理财产品的平安证券看来,前景未必乐观。“在一批问题券商的阴影笼罩之下,估计监管部门在短期内是不会批准定向理财业务的。”平安证券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封树标分析说。
暗暗挺进
“美梦将碎。”一位券商资产管理部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感叹。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他和他的同业都曾对定向理财业务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前一段时间,很多证券公司都推出了定向理财产品。产品销售相当红火,第一创业证券推出的“天时金中宝定向理财产品”,第一期发行额超过7000万元,第二期产品发行额则有望过亿,大鹏证券(101630)的“大鹏信源增值计划”10天的时间里也发行了近亿元。
实际上,这些定向理财产品有点类似于基金。第一创业的“天时金中宝”和中信证券(600030)的系列定向理财产品,都效仿基金设置赎回条款,这为客户投资提供了流动性保障。
不过,与基金产品不同的是,目前基金的管理费收入是旱涝保收,按照固定比例提取,而券商定向理财产品为了抢占市场,向客户约定,只有取得一定收益后才收取管理费。
定向理财产品将券商收入与理财收益挂钩的设计方式,对客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在目前相对平淡的市场中,券商定向理财产品在高端理财市场上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遗憾的是,这些产品与去年的集合理财产品一样,并未得到证监会的批准。
“券商也是要打个擦边球,”联合证券丁昌说,“券商的日子现在非常不好过,集合理财迟迟不批,券商发债进程也相当缓慢,最近对国债回购等清查又比较严,很多券商都想趁着前一段有行情的时候赶紧做些业务。”
一位券商人士分析,有些定向理财产品也有违规操作,这也促使监管部门对券商定向理财业务展开调查。按照规定,券商理财是不允许承诺保底收益的,但是很多券商在推出定向理财产品过程中,均向客户直接或者间接地承诺保底收益。
蔚深证券资产管理部负责人坦承:“如果券商不承诺保本、保底的话,将很难吸引到客户。”
但是,券商定向理财业务以保本或者保底的方式操作,对客户而言减少了风险,对券商而言却风险极大,在市场低迷情况下甚至将危及到券商的生存。
“如果券商资本金充足,有能力承接亏空的话,也许监管部门不会干预券商的定向理财业务。”该负责人称,“但是实际情况是,很多券商资本金严重不足,理财业务一亏损就会变成负资产,一变成负资产就挪用客户资产。”
问题券商贻害理财市场
监管层之所以要开始审慎调查,市场人士分析关键是因为近期券商理财问题的集中爆发已让监管部门对券商理财业务感到忧虑。
随着闽发证券、德恒证券、恒信证券、中富证券等问题券商一家家曝光,券商委托理财业务上的黑洞也暴露出来。一家券商资金链断裂,往往殃及多家上市公司,甚至影响到整个市场的正常运行,连锁风险惊心动魄。定向理财在这一时机风声水起很难不引起关注。
调查尚未有最终结果,但是调查本身对一些券商产生了威慑作用——一些原拟于近期推出定向理财产品的券商表示将暂缓推出定向理财产品。
已经推出定向理财产品的对未来也感到悲观。“处理方式可能类似于去年处理集合理财产品,”一券商资产管理部负责人分析称,“最终的解决办法可能是两条:一是定向理财产品到期不再延期;二是将定向理财资金全部退还给投资者。”
去年初部分券商未经许可擅自开展集合理财业务,结果被监管机构责令立即停止募集,并将已募集运作的资金悉数退还投资者。但相关券商并未受到处罚。有鉴于此,分析人士认为此次违规开展定向理财业务的券商将同样不会受到惩罚。
也有券商认为证监会不会全面封杀定向理财产品。世纪证券总裁助理宋向前表示,世纪证券的理财产品已经报批,不是集合理财,而是一对一的理财产品,现在暂时也没有投资起点,应不属于违规。
但是,无论如何,券商的资产管理业务再次被泼了冷水。对于券商来说,业务创新已经变得非常急迫。“股市每天的交易量不足200亿,而券商营业部就有3700家,经纪业务根本就无利可图了,投行业务吧,现在大项目也快做光了,小盘股又不赚钱,很多券商手里都没什么项目了。资产管理业务是一些券商冀望的新增长点,但是大家都等着年初开闸的集合理财现在还没动静。定向理财如果也被叫停,券商的理财市场就很迷茫了。”丁昌说。
而对于监管层来说,时机也许也正在变得微妙,来自券商的系统性风险正变得突出,如何在控制风险的同时给予券商换血前行的机会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