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4月11日据证券市场红周刊:在2周前大胆提出A股市场的转折点已经离我们很近的本刊策略分析师洪平本周再度出手,指出“在这个春天,迎接市场的转折”,而本刊独家的资金流量指标显示,本轮行情中源源不断流入的资金积聚的强大能量,足以发动一次和前2年年初一样的上涨行情。
在这波由翻江倒海的大鳄引导的行情中,那些高品质公司正在成为财富效应的引领者。让我们“从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开始,充分享受财富带来的愉悦和温暖。”
——编者
·述评·
转折在春天来临
春天来了,股市却迎来了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悲伤已成为一种习惯。但在市场一片看空声中,我们2周前大胆地提出《曙光初现地平线》。本周在创下1162点6年的新低后,4月1日的一根长阳再度显示出多头的躁动。
投资者现在最迫切需要了解的一个问题是:期待的转折之年是否能在这个不经意的春天降临呢?
本刊策略分析师
洪平
政策利好积累转折
今年A股市场成为转折之年的前提,不但在于各方达成共识,还在于各方面在达成共识前后所作的种种努力。如果条件具备,转折无需争论自然就会水到渠成。而目前无论从政策、资金还是外围环境等因素来看,也越来越构成转折的必要条件。
上周五市场所广泛流传的“尚五点”与之前管理层对股市的态度一脉相承。自“国九条”公布以来,证券市场的地位和作用已被提到前所未有的全新高度。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用了前所未有的94个字的篇幅对发展中国资本市场提出具体要求,而其后记者招待会上的“温六条”,更是体现了高层对证券市场最真切的认知和希望。
仔细分析管理层在落实“国九条”以来的一系列讲话和出台的政策,无疑可以看出高层为了股市转折创造的种种重要条件:“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这是形成股市转折的物质条件,而充分下跌的股市也就自然提升了这个基础的价值;“要建立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证券市场秩序”,这又是股市转折的体制条件;而“妥善解决股市发展中积累的历史遗留问题”这是股市转折的制度条件。
虽然我们并不认同股权分置是A股市场的核心问题,但尽快推出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试点,无疑会明确投资者对于市场转折预期。今年保险资金入市后,又有工、建、交行获准建立基金公司的消息,这更为市场稳定发展带来了新的长期机构资金,而今年还会有《证券法》修改等一系列潜在利好。
或许一个利好政策影响有限,但诸多核心利好政策针对市场核心问题不断出台,厚积薄发的转折必然是在情理之中。
周边环境推动转折
如果说近两年其他投资市场尚对股市发展形成潜在竞争和影响的话,目前股市则面临新的巨大发展机遇。
今年刚刚结束的“两会”,明确地传达出一个信息:发展股市,抑制楼市。居高不下的房地产与低迷的股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正好为逐利的资本提供了套利机会。有分析认为,仅外资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资金就有几千亿之多,随着这些资金从房地产市场逐步兑现,自然会有分流资金进入股市。
对于投资者来说,如果还在连夜排队花每平方米万元以上的大价钱买上海楼盘的话,绝对不如进入A股市场买进质地优良的房地产股票获得的回报高。最近半个月,房地产在狂热过后已显疲态,投机客开始抛出手中存货,呈现出“价跌量增”的典型见顶走势。虽然不能简单地认为楼市见顶之时就是股市见底之日,但股市行情至少值得期待,波澜壮阔的大行情也有望从此开始酝酿。
在国际比较的环境下,中国股市同样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业内能普遍达成共识的是,2005年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汇率调整。总理在记者招待会对于汇率问题“出其不意”的表述令投资人浮想联翩。
我们的观点是,汇率调整势在必行,只是时机的选择问题,既要考虑经济运行情况,又要尽可能避免外国投机资本从中渔利。但无论如何,一国汇率的上浮,标志着该国货币对外价格的升高,从全球角度来看,以该国货币计价的资产价格也一定提升。日本和台湾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币值的升高都迎来了一轮持续数年的牛市。由此,2005年的A股市场同样值得期待。
财富效应引领转折
自2001年A股见顶回落至今,沪深综指最大跌幅超过了46%和54%,而绝大部分股票更是下跌得异常惨烈。但据统计,期间有50多只股票在漫长的熊市中不跌反涨。而最近一年,同样有50多只股票在创出了一年来的新高。这些极少数在熊市中依然保持和创造财富的股票,对于今后的市场将有着强烈的示范效应。
分析这些少数先“富裕”起来的股票可以发现,它们虽然处在不同的行业,但却有着共同的“致富”特征:它们依靠的不是概念,绝大多数都是主业坚实、明确,有着持续业绩增长记录的“中国优势股”(具体的概念详见12期《曙光初现地平线》一文)。
我们定义的中国比较优势企业,就是从全球视角,用国际化眼光审视和筛选出的中国企业,他们在全球化产业分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可以确信,我们今后一定会产生市场化条件下的世界级公司,就像美国的沃尔玛、可口可乐那样家喻户晓,但这绝对不是简单复制。
有这样潜质的公司应该具备这样几个特征:或者是具有成本和地域优势的制造业龙头企业,市场份额全球领先,具有很强的产品定价能力和成本转嫁能力;或者具有民族品牌优势,有着成百上千年的历史积淀;或者是典型的资源垄断企业,尤其是自然资源垄断,具有不可替代性;或者是有技术优势的企业,依靠行业的高技术壁垒使其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国外的资本大鳄们看来,中国目前正值“超速增长周期”,而我们国内的投资者没理由对自身的发展失去信心:“面对这样一个历史性的大时代,我们为什么要胆怯与懦弱?为什么要执著于无休止的争论中?”(详见第13期“编辑絮语”“青春中国”一文)
在投资品种的选择上,我们向投资人推荐低市盈率、高品质的成长性公司。具有中国比较优势的企业已经在过去的行情中有了相当的表现,而我们相信,这种趋势会继续延续下去,更多的优质公司将被市场所挖掘。买进真正的好公司,充分享受企业业绩增长带来的分红收益和资本利得是基本操作策略。尤其是在这些好公司的稳定增长期内,由于任何系统风险所产生的股价向下波动,都将是极好的介入机会。同时,在市场迎来转折,二线蓝筹股温暖人气之后,投机性资金也会大量重新涌入场内,市场的财富效应也会扩散到各类投机性的题材品种,可供投资者参与的机会将逐步增多。
在这个春天,迎接市场的转折;在明媚的阳光下,买入中国优势股;从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开始,充分享受财富带来的愉悦和温暖。
·资金·
资金持续积累
行情孕育机会
根据《红周刊》独家编制的资金流量统计,去年“9·14”行情到今年1月底已经完成了一轮资金进出量的平衡,这意味着上一个阶段行情已经完结,一个新的阶段开始了。
本刊数据室
阎彬
不同之处〓蕴藏机会
对比去年“9·14”与今年“2·2”行情,在资金流量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行情前的阶段资金累计流量都接近平衡量(资金流量平衡量为0)。在行情爆发期间,也都有大量资金进入。但两次行情中资金流量的不同点更值得关注。
首先是发动行情资金的力度不同。虽然这2次行情爆发的时候,都有远高于平均流量的资金进入,但前者5个交易日流入400亿资金量与后者3个交易日流入100亿资金量比起来,不在一个级别。如果说“9·14”行情的进场资金是能翻江倒海的大鳄,那“2·2”行情的资金只能算条激起浪花的鲤鱼,这也是“2·2”行情迅速夭折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在今年“2·2”行情后,至今的资金累计量却一直处于增长的状态。《红周刊》统计显示,近8周的周资金累计流量中有6周资金流量是流入,在流出的2周中的流出量也不多。这样的资金流入积累状况,曾经出现在2003年初和2004年初大盘上涨阶段,而目前的大盘却以大幅波动为主。同样的资金情况,其结果却形成巨大的反差,乐观地推测,这可能说明资金正在不断积聚强大的能量,这股能量至少可以发动一次和前2年年初一样的上涨行情,涨幅当能在1400点以上。
不按常理〓行情与众不同
根据资金流量的积累,我们推测近期会有一波相当于2003年11月中旬开始的力度较大的行情,但预计今年的行情绝对不会是去年行情的翻版,将会是一次全新的行情。
在2003年底开始的行情中,大盘最高上涨近460点,同时期资金流量的积累有1100多亿,排除同期上市新股对资金的影响,实际资金量至少有900亿,每亿资金流量对大盘有0.51点的影响。如果按照这个比率,目前资金流量的积累值,也应该可以把大盘推到1400点以上。
还有一点必须指出,交易时间是否充裕是起决定性的因素。“9·14”行情发动到十一长假有13个交易日,今年“2·2”行情发动到春节长假只有3个交易日,对于多数短线资金而言,长假前的撤退是必然的。提到时间因素,现在的行情马上就面临一个和去年“9·14”行情很相似的时间点。同样是在五一长假到来前夕,能否发动一波类似“9·14”的行情,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总体来看,也许今年的“2·2”行情不能算是一次真正的行情,最多只是一个序曲,是今后行情的一个引子。真正的行情可能会在近期开始,而五一长假的临近很可能成为催化剂。假如当前有短线资金再次引发去年“9·14”那样的行情,这2个多月以来积累的资金很可能会响应,成为行情持续上涨的保证。
·访谈·
大力投资
高品质公司
——访市场资深人士陈钢
谈到今年以来的市场走势和发生的变化,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见证了中国证券市场15年发展历程的陈钢先生,3个月前在本刊举办的首届“2005年中国股市行情峰会”中(详见本刊第6期),他已经在提醒人们要买入绩优性、高成长性、高回报性“三性俱齐”的股票了。
3月27日在本刊第12期的《曙光初现地平线》中,接受专访的他更是坚定地认为“大盘机会就在眼前”,并特别强调对于“三性俱齐”的股票来说,每一次深幅回调都是逢低吸入的机会。
观点一再被印证的陈钢面对4月1日以来的又一轮上升行情,又会有什么新观点呢?
本刊记者 江红霄
大盘升浪似有更佳表现
《红周刊》:2周前你就看到机会即将到来,如今行情刚持续1周,你对后市是否还要乐观一些?
陈钢:现在要更乐观一些。因为不管是从市场运行的规律,还是通过对市场内部结构动力的源泉观察,目前这波行情的高度都不是前期1328点所能阻挡的。
先谈市场规律性。大盘从去年4月1783点到今年3月1162点,下跌11月,跌幅34.9%,是始自2001年以来下跌时间最长、跌幅最大的一次大调整。市场理应出现一次中级以上的反弹行情,即使是最弱的0.382反弹,上证综指也应该回到1400点左右,反弹时间应该到5月底、6月初。当然如果是0.5的反弹幅度,指数可能见到1500点左右。
而从目前市场的动力源泉看,情况更为乐观。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目前推动市场回升的力量更多地来自绩优、成长、高回报的公司,正是这些股票引领大盘的上升方向。从历史上看,这也正是最健康、最有力量的市场特点。因此,我认为后市可看高一线。
三性具备的公司就是引领
中国经济起飞的高品质公司
《红周刊》:这个观点和本刊13期的“编辑絮语”中主编郭贵龙提到的这个时代资本市场的主旋律有不谋而合之处。他提出,“那些引领中国经济起飞的高品质公司和那些热爱中国、相信中国目前处于肩负历史使命的人民将汇聚在一起,共同支撑起整个中国和世界。”
陈钢:这是一个非常客观而又具备前瞻性的大观点、大概念。我认为这其中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高品质公司,二是能够及时发现、并热烈拥抱这些高品质公司的投资者。只要这两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资本市场的前景将非常光明,能够健康发展。
《红周刊》:你认为引领中国经济起飞的高品质公司有怎样的特征?
陈钢:我们的看法是:能够引领中国经济起飞的高品质公司首先他必须确立行业的龙头地位,具备一定的经济规模,能够提供较高的利润回报;其次,他必须有能力持续地高速成长,具有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优势;第三,他必须给投资者高回报,不管是派息率、派息总量、还是红股分红回报,都比其他同类企业要优厚的多。这就是绩优性、高成长、高回报公司的具体体现。
当然,郭主编还提出了一个公司的影响力大小的问题:足以引领中国经济的起飞。可以说,在我们证券市场中,已经涌现了一批这样的企业,它们必将在今天和明天的中国经济中出现更猛烈的腾飞。
《红周刊》:这些都是“引领中国经济起飞的高品质公司”应具备的内涵,能否谈谈具体的、有代表性的公司进一步地予以说明?
答:很好。我们先看一下大盘自1783点下跌以来,股价升了1倍的中集集团和今年2月1日以来升幅达60%以上的烟台万华,这两家公司应该是具备上述内涵条件最典型、最突出的公司。
中集集团公司已经是全球性行业的垄断性企业,在本周五的中集股东年会上,总裁麦伯良回答笔者有关问题时明确提出:2004年集装箱利润占上市公司利润的90%,今年占80%,2006年占70%,2007年则仅占60%,公司对于业绩持续性的增长是有通盘性、全球视野的整体安排和考虑的。麦总以及中集董事长李建红先生的精彩回答,在密不透风的会场上博得了与会人员的阵阵热烈的掌声。2004年中集以25%的增长创造了23.89亿元净利润,而今年一季度这一指标就超过了9亿元,同期增加400%。
再看烟台万华,公司2000年的净利润是0.37亿元,2004年已超过4亿元,2006年随着宁波大榭岛16万吨MDI项目的投产,预计净利润可达9亿元以上。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公司净利润从0.37亿元增长到4亿元,还有望继续增长,这是何等速度的巨大跨越!
这两家公司的业绩增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规模较大,其次是持续性增长,第三是超常规、爆炸性的增长,第四,更根本、更重要的是其在全球视野下的整体布局。它们不正是“引领中国经济腾飞”的典型代表吗?
《红周刊》:这两家上市公司确实优质,但是,中国证券市场上是否还有更多的类中集和类万华呢?
陈钢:当然,如果仅仅是这两家公司,那么中国上市公司就根本不足以引起市场质的飞跃,不足以吸引全国、全球范围的经济目光聚焦。但可喜的是,我们还拥有以下这些令我们备感自豪和骄傲的上市公司。我试罗列一下这些股票的名单,它们是:中集集团、烟台万华、贵州茅台、中兴通讯、深赤湾、海油工程、上海机场、上港集箱、振华港机、天津港、盐田港、中远航运、中海发展、深万科、五矿发展、招商银行、福耀玻璃、盐湖钾肥、中化国际……
正是拥有这样一批透明性、绩优性、高成长性、高回报性的质优公司,使我们对中国经济的持续腾飞,对中国股市的今天和明天都充满巨大的信心和希望。这批公司的流动市值应在千亿元以上,这便保证了数千亿元的基金、券商的专业资金将在这样数量的规模上展开大范围、大市值、大兵团式的激烈角逐和抢夺,这便保证了不管是多么熊的市道,这批优质股票仍能维持缓缓上升的牛市主升浪,这便保证了中国股市2005年的最大转折之点,最本质的变化特点有别于历史上的任何一个阶段,从而展现出最与国际化接轨又最本土化、最健康有力而又最能持续发展的市场风貌。
千万别将凤凰当鸡卖
《红周刊》:你的热情困固然令人深受感染,但我想强调一点的是:上述大部分股票已经上涨很多,大部分的个人投资者,甚至机构投资者都会认为价格太高,不敢追高买入,甚至有人还提出“审美疲劳”,对此你怎么看?
陈钢:这要看从什么角度考虑。举例来说,烟台万华在2001年上市之初,曾经被炒到200倍市盈率,但到了今天,即使当年在200倍市盈率买入的投资人也赚了30%以上。现在的烟台万华动态市盈率也仅有20倍左右,中集集团则10倍不到,而它们的成长性明显可见。
因此,我个人认为,衡量股票能否买入并持有的标准,仍然是以“三性”为标准,尤其是成长性,此外,透明性和公司的行业地位及品牌也非常重要。
以我15年的中国股市经历来看,没见过最优质的龙头型股票市盈率会在10倍、20倍见顶,更没有见过大盘指数仍处于6年、9年的历史低位附近时,龙头股已经见顶。相反,我认为,上述个股以半年到一年的中期周期来看,还有较大上升空间;而从更长远一点的时间周期看,这些公司的溢价价值会更高。
《红周刊》:能否给大家提点具体的操作建议?
答:重要的是调整个股,越快越彻底地把劣质股票换成“引领中国经济起飞的高品质上市公司”是当务之急。对周期性行业股票的操作更多地只能以小波段时间持有卖出为主,否则,将面临极大的企业利润下降的风险。举例来说,目前有家周期性行业上市公司,去年每股收益0.8元,目前股价仅7元左右,市盈率似乎很低,但它去年四季度每股收益仅有0.06元,今年一季度业绩有可能更糟,对这样周期性的上市公司,除了斩仓换股,已别无它途。
而高品质公司的股价从5元到50元都已具备,这里特别需要提醒投资者注意的一点是:千万别在鸡年将凤凰当成鸡卖。
·专家支招·
四招应对当前股市
本刊实习记者 马晓东
经过几年的调整,市场泡沫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挤压,但与此同时,受伤害的投资者在市场上也是比比皆是。面对当前股价分化剧烈的市场,中小投资者应当怎样正确操作,才能避免进一步受到伤害呢?为此,记者采访了市场各方人士,请他们为中小投资者支招。
第一招:调整心态,切勿越跌越买。
被深套的股民应当怎么办?不忍心割肉就放着吧,但最好不要再补仓了。本刊“老曙信箱”的专栏作者顾中曙认为,对于被套的股民来说,斩仓割肉不仅说出来难,做起来更是难上加难。对此,北京证券的吴琪建议,现在一些散户的理念应该要改变,越跌越补的结果很可能是把有限的资金,束缚在那些很多没有希望解套的股票上。因此如果有增量资金,不如另辟炉灶,开始新的投资。
广发基金投资总监朱平也不同意越跌越补的做法。他认为,股民不能不明真相就硬去找救命稻草,对于成长性不好的企业还是早斩早好,或者放着不动。
第二招,认清自己,提升专业知识。
不同的投资者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收益的偏好是不同的,认清自己的性格特点,在市场上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增加投资胜算。
此外,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也很重要。顾中曙认为,以后投资会越来越专业化,未来的市场会越来越向成长性的股票靠拢,没有专业的理财知识,是很难在这个市场上赚到钱的。
朱平也认为,现在大部分股民都是听信别人后来到这个市场上博弈的,还抱着投机的心理。其实,光看到股票涨跌是不够的,关键是要分析原因,应当以专业的眼光从盈利角度、发展前景和利润增长等全面分析,不能随随便便就买卖。
第三招:委托理财,从股民变基民。
顾中曙建议,对于心态调整不好以及专业知识不够的投资者来说,还是委托理财好。朱平认为,投资者如果为了回避股市风险,可以买一些货币或债券基金,激进一点的则可以买一些股票基金。
第四招:关注基本面,关注基金股。
顾中曙劝告那些实在想在股市里一试身手的激进的投资者,不妨拿出5%的积蓄投到股市,锻炼手感、积累经验。大时代投资总经理汪贻文也注意到,市场上投机性的力量在减弱,目前明智的投资者都在依附利用基金这样的价值型力量。
国泰君安研究所的行业部经理康凯进一步指出,对于当前价格不断上涨的二线蓝筹股,跳船太快是投资者常犯的错误之一,一旦看到所持股票增长停滞或下降便立刻全部抛出,弃船而逃。他认为,只要那些高品质公司还远未到停止增长的阶段,而且未来增长的不确定性也相当小,现在应当是趁势上船的理想时机而非弃船而逃。
被称为“私募基金代言人”的花荣虽然认为对连续上涨的高价二线蓝筹股要谨慎,但也认为目前调整筹码的时机已到,尤其要跟紧大盘指标股。此外,抓住超跌的绩优股。他建议激进的投资者可敢于追涨停板,对那些低价、基本面较好、有放量上涨的股票可以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