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头版评论:限售股解禁并非洪水猛兽 投资者无需过度恐慌
在A股市场上,“解禁”这个词总是扮演反面角色,与“解禁”关联最密切的莫过于“减持”,只要把“解禁”和“减持”联系在一起,往往能使股价应声下跌,投资者战战兢兢。殊不知,限售股解禁数量及市值只是依据规则和承诺测算而出,限售股份到期解禁不等于也不可能马上全额减持,实际减持规模远远小于解禁规模,投资者不必过度恐慌。
近期,市场对限售股解禁、减持的担忧有所增加,一些分析人士用“解禁洪峰将至,大盘可能承压”、“某股近日有巨量限售股解禁,注意回避风险”给市场以警示,营造出限售股解禁如洪水猛兽般的错觉。事实真的如此吗?解禁规模、可减持规模、实际减持规模是三个依次递减的概念,限售股解禁并不等于限售股股东马上就要减持套现,解禁后是否减持取决于限售股股东的财务状况、二级市场的股价表现及对上市公司未来成长性的判断,较低的持有成本并不意味着就有解禁的动机。即便限售股股东有减持意向,在当前制度框架下并不是说限售股股东想减持就可以肆意减持。
为了规范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的减持行为,监管层在封堵制度漏洞方面祭出了减持新政。从上市公司首发上市前股东及非公开发行股东任意连续90天内通过竞价交易、大宗交易减持分别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2%,且通过大宗交易受让大股东股份的受让方需锁定6个月,到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在减持前后需要履行严格的信息披露义务,再到持有非公开发行股份的股东在遵守前述比例的基础上,解禁后12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减持的比例不得超过其持有的该次非公开发行股份总数的50%,一系列制度保障尽可能使减持行为规范有序,避免出现减持潮。
一组权威数据显示,2017年5月底发布减持新规以来,沪深两市日均减持金额27.8亿元,较2017年初至新规发布前日均减持金额下降了12.8%,其中沪市日均减持金额较2015年峰值时的日均减持金额下降超过70%。饱受市场诟病的断崖式减持、清仓式减持、过桥式减持明显减少,解禁限售股的减持节奏得到了规范,特别是在近期解禁限售股余额较大的情况下,能够适度适当地缓解扩容压力。
另外,随着信息披露更加严格,让大股东、董监高利用信息优势精准减持成为了过去式,也杜绝了可能由此滋生的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一些以套利为目的的私募定增产品均有不同程度降温,资本套利的冲动得到抑制,有利于将有限的金融资源配置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上来。
虽然说解禁预期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多少会影响A股多方力量,但是在政策预期明朗、市场投融资有序的前提下,解禁限售股对股市的冲击有望变小,这个困扰市场的问题会慢慢得到化解。(证券时报)
相关新闻: